搜索

智慧法院“不打烊” 诉讼服务“一站式”

发布日期:2023-03-10 浏览:952

2018年以来,全国法院结案总量年均增长5.2%;法官人均办案从2017年的187件增至2022年的242件;2022年一审服判息诉率为89.3%,二审后达98%;在线诉讼审理周期比传统模式缩短22天,司法公信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组数据,彰显出全国法院坚持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双轮驱动,在案件压力不断增大情况下,审判质效持续稳中向好。

方便群众公正高效实质解纷

如今,跨域立案服务网点覆盖城乡,人民法院累计提供跨域立案服务16.7万件,减轻群众异地诉讼往返奔波之苦。

在优化在线集约的审判辅助服务方面,全国法院网上保全平台办理保全123万件,标的额达4万亿元,2022年93%的诉前保全48小时内作出裁定。委托鉴定系统平均鉴定周期26个工作日,较线下缩短三分之一。文书电子送达1.7亿次,336个邮政集约送达中心基本实现全国主要城市目的地法律文书“次日达”。

“突破是纵向说,领先是横向比。最高人民法院过去5年的工作成绩斐然,有几个突破与领先非常亮眼。”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监事长吕红兵说。

吕红兵认为,“智慧法院成为中国司法在国际上的鲜明亮色”“中国互联网司法从技术领先迈向规则引领”……这些都体现出中国司法日益提升的国际影响力。

据了解,最高法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国银保监会、中小企业协会等单位协作,形成覆盖12个领域的“总对总”在线多元调解新格局。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开通以来,9.6万个调解组织和37.2万名调解员入驻,在线调解纠纷3832万件,2022年平均每分钟75件成功化解在诉前。调解平台在线对接7.6万个基层治理单位,嵌入乡村、社区、网格,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对此感受很深:“我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成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和在线纠纷解决机制,方便群众公正、高效、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

智慧法院赋能审判执行工作

近年来,人民法院全面推进智慧服务、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管理,建成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智慧法院。

统计显示,疫情防控以来全国法院网上立案2996万件、开庭504万场、证据交换819万件次、异地执行593万件次、接访15万件次,实现“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

如何最大限度保护好在线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益?最高法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国际合作局副局长何帆表示,人民法院持续完善诉讼平台、操作系统、网络界面,最大限度方便当事人在线验证身份、缴纳费用、上传材料、交换证据、参加庭审,解决特殊群体、困难群众“上网难”和证人在线“作证难”等难题。

人民法院广泛应用类案识别推送、智能合约执行等技术,为审判执行工作赋能增效。率先出台人民法院在线诉讼、在线调解、在线运行“三大规则”,使各类在线司法活动有规可依、规范运行。制定区块链司法应用意见,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完成超过28.9亿条数据上链存证固证。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法院未来会不会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判案?

何帆表示,去年12月,最高法印发人工智能司法应用意见,率先提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五大原则,明确人工智能只能辅助、不能代替法官裁判。

精准对接人民群众解纷需求

司法责任制是司法改革的“牛鼻子”,它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什么关系?

何帆表示,司法责任制改革归根结底是对整个司法产品“生产线”的优化完善。一方面明确审判权责和边界,另一方面依法监督必不可少,以确保每一个司法案件的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有什么样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就有什么样的裁判品质和司法产品,因此这项改革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

巩富文结合工作实际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在最高法统筹指导下,各级法院紧扣审判质量效率动力之变,压茬推进、滚石上山,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在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上使长劲、下硬功,促进各项改革更加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最高法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准确”二字如何理解?

何帆坦言,司法责任制在各地落实中确实有变形走样的情况。在深化改革关键时刻,必须在“准确”落实上下功夫——准确对应不同岗位职责,独任法官、合议庭依法履行审判职权,院庭长依法履行审判监督管理职权。准确对应不同类型案件,简单案件多数由独任法官、合议庭决定,对“疑难杂症”案件,院庭长应适时监督。准确对应不同层级的法院,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简单案件多,放权力度可适当大一些;层级越高的法院,监督的覆盖面要更细致周全。

人民法院近五年受理的案件数量仍处高位。如何进一步解决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有限司法资源之间的矛盾?

何帆表示,2021年底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吸收了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成果,将改革举措从305家试点法院推广至全国3500多家法院。人民法院区分案件繁简,匹配不同的程序类型、审判组织和审理方式,进一步扩大司法效能,精准对接群众解纷需求。

为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推动审级制度更加符合司法规律和国情实际,最高法自2021年10月起,开始为期两年的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试点工作。何帆介绍说,这项试点已给人民群众诉讼带来明显的积极变化。

吕红兵期待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他建议,应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应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强化科学监督管理,严肃司法责任追究。

“在此过程中,建议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统一,集成经验,总结教训,提炼规律,完善制度,健全立法,从而加快推进司法公正。”吕红兵说。

“改革就是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何帆表示,人民法院将研究谋划好“六五改革纲要”,持续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让公平和效率在司法为民中有机统一,在每一个人民群众都能平等享受到优质司法服务中有机统一。(记者 张晨)

来源:法治日报